作者:佚名 来源:不详 点击数: 添加日期:2009年02月15日
字体:大 中 小
|
《月光曲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点评 作者:渔歌子 俞东江 月光曲 第一课时 设计:渔歌子 点评:俞东江 教学过程: 一、找“曲” (一)揭题: 1、出示“曲”,认识这个字吗? 2、是的,“曲”有两个读音,一个念“曲”(第一声),我们可以组词—— 还有一个念(第三声),可组的词就更多了—— 3、揭题:对,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题目就念《月光曲》。 (开题简洁明了。) (二)初读: 1、打开课文,把课文认真地读一读,仔细找一找,在《月光曲》这篇课文中,有几个带“曲”的词语。 (给读减减肥,不要在学生读的同时去寻找那几个词语。可以在学生读完之后再让学生找词语。) 2、根据学生回答,相机出示词语:乐曲 钢琴曲 月光曲 曲子 3、用上一个或几个上面的词语,来说说与课文相关的内容。(指名说) 4、孩子们说得棒极了,你们说的就是第一自然段的意思。让我们读一读。 (去掉4,只要用上了这几个词,能说说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句段即可。) 二、听“曲” 过渡:刚才我们成功地找到了带“曲”词语,我们就简称找“曲”。现在想请孩子们来“听”曲。请大家用心再读课文,在读到哪些句子的时候,你仿佛听到了钢琴的声音?用你喜欢的符号做上标记。看谁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最强。 (有王崧舟《两小儿辩日》、《鱼游到了纸上》以字带句再带读的痕迹,学以致用。“看谁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最强”,这句话太直白,听起来不舒服。) 1、生自由读。 2、交流: 预设如下:谁听到了,听到了透过语言文字传来的琴声。 (按照你的预设顺序出示关键句子,依次往下,情节、脉络都很清晰,一层推进一层,如果顺序打乱,可能就达不到预期效果。) (一)一天夜晚,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,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茅屋里传出来,弹的正是他的曲子。 指导: (1)有谁也听到了这里的钢琴声?一起读给我们听一听。 (2)你们听到的是怎样的钢琴声呢?(断断续续) (3)从“断断续续”中,又听出了什么?(不熟练、盲姑娘的坚持、盲姑娘爱音乐) (4)多会听啊!多了这些理解,一定能把句子读得更好?(再指名读) (5)弹的得不够熟练,贝多芬边听曲,肯定也边这样在想。(相机板书:听曲。) 是啊,要听到课文中的琴声,可不仅得耳朵亮,眼睛更得亮。 (二)姑娘连忙站起来让座。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,弹起盲姑娘刚才弹的曲子来。盲姑娘听得入了神。一曲完了,她激动地说:“弹得多纯熟啊!感情多深哪!您,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?” 指导: (1)你很会听,所以你一定能记老师教你的这两个字的变音。“啊”在这里得读“哇”,“哪”在这里得读——,记住了吗?把这句话读给同学听听。 (2)其他孩子会读了吗?(齐读) (3)用上这么多的感叹词,可见盲姑娘当时是多么的激动。她终于听到了——(相机板书:弹曲) (4)这份激动你能读好吗? (5)从盲姑娘激动的语言中,你又听出了什么呢? 会倾听的孩子是肯定能学好语文的。 (三)一阵微风把蜡烛吹灭了。月光照进窗子来,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,显得格外清幽。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,借着清幽的月光,按起琴键来。 指导: (1)这里的琴声谁也听到了?一起读。 (2)大家觉得要读好这个句子得注意什么? (3)谁来试试?(我们都听得入迷了) (四)皮鞋匠静静地听着。他好像面对着大海,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。微波粼粼的海面上,霎时间洒满了银光。月亮越升越高,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。忽然,海面上刮起了大风,卷起了巨浪。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,一个连一个朝岸边涌过来…… 指导: (1)老师很佩服你,能在这里听到钢琴声的孩子是很了不起的。谁也和他一样听到了这里的琴声? (2)这段文字读得很流畅。特别是“微波粼粼”中得“粼”得前鼻音读得很到位。(我们允许他再试一遍,先得把这段文字读流畅。)带全班同学读一读这个词。 (3)这个“粼”字不但难读,还很难写,笔画又多,我们一起来数一数。 (4)漂漂亮亮地写一个,你肯定就记住了。 (5)老师好奇,你们听到的钢琴声是怎样的呢?谁能用你的朗读来告诉我们。 (6)有和他英雄所见略同的吗?或者觉得比他读得更传神。 (7)你们真是贝多芬得知音啊。你们的朗读表现了贝多芬弹的这首曲子的最基本的旋律。老师要奖励你们听一听这首曲子。(课件演示“月光曲”) (8)听了曲子,我们一定能把这段文字读得更好。(齐读) (这段话的教学其实难度很大,因为这是课文的“高潮”,也是教学的“高潮”,而且《月光曲》的情感、旋律以及想象的妙用都聚集在这一段话里,如果连上两课时的话,我们一般把这段话放在第二课时进行教学,在第一课时为“高潮”做好情感上的积累和铺垫。) (以上出示的四段关键的语句,指导时要避免问题的琐碎,所有的问题的设计,包括抓重点词,都要为朗读服务。) 3、孩子们,我们很能干,从语言文字中听到了此起彼伏地钢琴声。那么我们究竟听了几首曲子呢? (学生会把“几首曲子”理解为“曲子之和”,这样就是听了三首曲子。可以把这个问题问得再直接再明确一点:贝多芬在这个茅屋里弹了几首曲子?) (1)老师喜欢听理由,谁能有条有理地来说一说? (听了两首,第一首先是盲姑娘断断续续弹,后来贝多芬进茅屋又给她弹了一遍听。这是第一首。接下来8、9两个自然段,是贝多芬弹的第二首曲子,也就是《月光曲》) 你看,当兄妹俩被美妙的——引读最后一小节。 (2)到此,月光曲才真正谱写完毕。(板书:谱曲) 小结过渡:我们一起听了贝多芬的两首精彩的钢琴曲,在听“曲”的过程中,经历了世界名曲《月光曲》创作的全过程。接下来老师要你来说“曲”了。 三、说“曲” 1、请你快速默读课文,根据老师的板书,用一两句话,来说说月光曲是怎样谱成的。 2、指名说。 (我觉得,《月光曲》的创作过程不是那么简单的,光是“听”了这些关键句,还不足以说清《月光曲》的创作过程,在此时“下结论”未免显得肤浅。《月光曲》的谱成还有哪些因素,是否可留待第二课时?) 3、都能说了,那么语文课堂作业本中的最后一题就难不倒我们了。打开来做一做。 (结课不好。是否能为第二课时准备些什么?或者形成新问题留给第二课时探讨。)
本页地址:http://linshi.123ttt.com/html/liunianji_491_22939.html
分享按钮 |